
电流和电路物理教案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流和电路物理教案,欢迎参考。
电流和电路物理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4.知道什么是通路、断路和短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流的概念、电路的组成及正确连接电路。
难点;电流的形成。画电路图。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电的应用极为广泛,它在生产生活中是如此重要,那么, 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电路的基本构成是怎样的?这一节我们将来学习第十五章第二节电流和电路。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
(一)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36-39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37,认识电流的形成和电流的方向。
2.参看课本p36-p38,了解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知道什么是通路、断路和短路。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要求:7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______________形成了电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在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是从______________经过用电器流向______________。
2.电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只有__________电路中才有电流。
3.画出以下电路元件的符号
(1)电池______________
(2)开关______________
(3)灯泡______________
(4)电阻______________
(5)电动机____________
(6)电池组____________
4.画出小灯泡工作的电路图.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选取4个小组同学分别展示1、2、3、4小题,下面同学提出修改和补充建议,老师要做出及时评价,2分钟时间让学生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小组探究电路的构成:(构成一个完整电路的条件是什么?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电源、电路闭合。
(三)小组讨论:电路图的正确画法:
点拨:
1.元件符号要准确,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
2.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
3.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要横平竖直。
(四)小组讨论:正确连接电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点拨:正确连接电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不能短路。
②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③检查连接无误后方可闭合开关。
电流和电路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
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
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
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
【引入新课】
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二、探究新知
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
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引导实验】
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
【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
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2.什么是摩擦起电?
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回答预设:
(1)梳子带电。
(2)摩擦起电。
自主选择器材,动手探究。
动手操作预设:
用梳子,塑料尺或气球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之后将物体靠近碎纸屑或轻小颗粒泡沫屑,看是否能将其吸起。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并积极发表见解。
回答预设:
1.物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3.某些衣服吸附灰尘、摩擦过的塑料袋吸附在墙壁上、晚上脱衣服出现电火花等。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实验体验,认识摩擦起电,感受电的神奇。)
2.电荷间的作用
【情景过渡】
课件展示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现象说明了什么?
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吸引纸屑。
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吸引水流。
【提出问题】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后,现象如何?
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靠近后,现象如何?
3.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现象如何?他们所带电荷相同吗?
【实验探究】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
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
3.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
【启发诱导】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吗?
【推进问题】
1.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各带什么电荷?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怎样的?
【趁热打铁】
1.人们把_________________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人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2.将一带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有机玻璃棒带 电,这是因为 电荷相互 。
观看图片,根据现象思考并积极发表见解。
回答预设:
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它们都带了电。
猜想预设:
1.相互排斥。
2.相互排斥。
3.相互吸引,不同。
动手操作,观察体验。
观察现象:
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
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相互排斥。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
分析推理:
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它们所带的是两种不同的电荷。
回答预设:
1.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3.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学生交流讨论答案预设:
1.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2.正;同种;排斥。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感受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
3.验电器
【过渡问题】
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及带电的多少?
【启发诱导】
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那么这个轻小物体是否带电?
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那么这个轻小物体是否带电?为什么?
【顺势追问】
3.如果让你设计出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你会使用哪一种原理呢?
【播放视频】验电器
【想想议议】
1.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
2.箔片张角大小表示什么?
【引导自学】自学教材p33。
【问题驱动】
1.什么是电荷量?
2.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
3.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体会一下,你对库伦有何认识?
【归纳总结】
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有哪些?
【说明】
引导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
【趁热打铁】
1.如图所示的仪器叫 ,用带电体接触它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两金属箔片上,两箔片就张开,则两箔片上带的是 (填“同种”或“异种”)电荷。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看到原来闭拢的两金属箔片将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利用验电器金属箔张角的大小导出电荷量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顺其自然。)
思考、交流。
回答预设:
1.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异种电荷。
2.一定带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观看、记忆: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验电器。
回答预设:
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张角大小表示带电的多少。
回答预设:
1.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
2.单位:库伦,简称库,符号:C。
3.库伦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
交流讨论后总结。
回答预设: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使用验电器。
学生交流讨论答案预设:
1.验电器;同种。
2.张开;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原子及其结构
【过渡问题】
物体为什么能带电呢?
【视频播放】原子结构
【引导自学】阅读P33-P34“原子及其结构。”
【问题驱动】
1.原子由 和 组成, 位于原子的中心, 带正电, 带负电。
2.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 。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 ,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
4.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会带电呢?
【强调难点】
带电实质:电荷的转移。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并不是摩擦创造了电荷。
【趁热打铁】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的原因是: 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摩擦时 的电子转移到 上,玻璃棒因 而带正电,同时丝绸因 而带 电。
2.关于电中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正负电荷抵消 B.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
C.正负电荷转移 D.得失电子
(设计意图:把不能直接观察的微观现象形象化和直观化,初步建立电子转移的微观图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有兴趣的观看视频。
回答预设:
1.原子核、电子、原子核、原子核、电子。
2. 1.6 10-19 C
3.相等。
4.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 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负电。
学生交流讨论答案预设:
1.玻璃棒;玻璃棒;丝绸;失去电子;得到电子;负。
2.B。
5.导体和绝缘体
【情景过渡】
课件展示人摸静电球,引导学生讨论:
1.头发为什么竖起来?
2.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
【教师引导】
能用实验来探究电荷可以转移码?
【实验演示】
演示1: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
【提出问题】
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演示2:用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
【提出问题】
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
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 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引导阅读】
自学教材P34,回答思考。
【问题驱动】
1.什么是导体?常见的导体有哪些?
2.什么是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哪些?
【提出问题】
导体导电的原因是什么?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难点点拨】
导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荷。
金属中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课件展示金属导体导电实质:自由电子发生定向移动。
自由电子
【易错提示】
绝缘体不易导电不是绝对的,比如干木材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材则是导体。
【知识拓展】
溶液导电的原因:溶液中存在阴离子和阳离子,故溶液靠的是自由移动的离子导电。
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电荷被束缚在原子之中,不能自由移动。
【知识应用】
油罐车常常有一条铁链做的尾巴拖在地上,为什么?请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释这样做的道理。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按照由现象到本质再到应用的思路进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观察现象:
头发竖起来。
学生猜想预设:
1.头发带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电荷可以从静电球通过人体到达头发。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
思考回答预设:
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
思考回答预设:
验电器B上也带了电。
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
阅读、自学、思考、回答。
回答预设: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常见的导体:
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空气、油等。
思考、讨论、猜想、领会。
学生交流回答预设:
在运输过程中,油与油罐发生摩擦产生大量的电荷,这些异种电荷一但放电产生火花将使油燃烧,酿成火灾甚至发生爆炸,所以这些电荷必须及时导走。铁是导体,安装一条铁链拖在地上,就可以及时地把产生的电荷传到大地上去,避免了异种电荷积累造成危害。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
教师巡视、讲评。 完成同步训练。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由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导入,即形象明了,又能体现出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在学习两种电荷时采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先从学生所做的实验入手,推理自然界在中所有带电体要么和橡胶棒所带电相同,要么和玻璃棒所带电相同。让学生感受推理方法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式。
3.探究摩擦起电时,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器材,实行开放性的教学。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实验需要干燥绝缘的条件,对于器材要提前烘干,否则,实验不容易做成功。做实验时最好套上塑料袋,防止因手出汗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