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不苟成语故事
一字不苟成语故事1
【注音】yī zì bù gǒu
【出处】杜子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6卷
【解释】苟:马虎,随便。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作文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字斟句酌
【同韵词】邂逅不偶、一递一口、丢下耙儿弄扫帚、河门海口、蛾眉螓首、望风而走、旁观袖手、如失左右手、捏捏扭扭、金飞玉走。
【年代】古代
【教学同步】像“推敲”的故事,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些名句,作为认真仔细、一字不苟的写作态度,说明写作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不是马马虎虎就可以取得成就的,讲讲未尝不好。 张志公《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高中六册·课文·7
【成语故事】唐代两浙观察使高适过杭州清风岭题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后来过清风岭时想把“一”字改为“半”字,和尚告诉他义乌骆宾王已早帮他把“一”字改为“半”字。
【成语举例】一字不苟,前人所难。 明·陈子龙《明诗选》
一字不苟成语故事2
出处:清代褚人获的《坚匏七集》。
意思:指文人对诗文的认真态度,一字不妥,也不轻易放过。
唐代诗人高适新任两浙观察使的职务,路经杭州的清风岭。这地方就是当年谢安隐居东山的名胜古迹,于是题诗云:“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励志英语,僧在翠微开竹房。”那以后,高适翻阅旧稿,觉得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应该只有半江了,想改“一”字为“半”字。
巡检台州结束后,又来到这个僧堂,要笔来改前诗。和尚说:“前月有一个官员经过这里,称赞这首诗极好,只‘一’字不如‘半’字,改过后离开了。”
高适吃惊地问这人是谁,和尚说:“是义乌骆宾王。”
古人对每一个字都反复推敲不马虎,只不过才思有快慢罢了。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