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目击》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民目击》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民目击》观后感1
《全民目击》是一部剧情和主题比较奇怪的电影。
林萌萌喝多了,一时气愤开车撞了与其他男人传绯闻的父亲女友,明星林丹,没想到林丹头撞到一根铁钉导致其死亡。到这里剧情很正常。
接着剧情反转,林丹对其司机多有侮辱性言词,林泰即林萌萌的父亲长期与司机妻子有染,所以司机为了报复林泰杀了其女友林丹,他把林丹的头撞向铁钉,还顺便顺了一块300万的手表。奇怪的是有一个证据是一张写了司机杀人愿望的纸,一般人会把想杀了谁写在纸上?还有推动剧情的居然是女律师的诱导性提问,大部分提问都是:你……(做了什么),是不是?你……(恨谁),是不是?等司机承认了再拿出证据证明司机说了真话。我理解的流程是先拿出证据,证明司机有谋杀动机,司机不承认,把更有力的证据摆出来让司机承认谋杀事实,最后犯人陈述谋杀过程。
接下来剧情反转成是林泰不满戴绿帽杀了林丹,推动剧情的又是律师的诱导性提问,控方律师问林泰对林丹是不是巴拉巴拉,林泰怎么想的都是通过律师的嘴说出来的,逻辑呢?把主观臆测说出来然后承认了就变成事实了?林泰大喊:“我把她撞成肉泥,懂吗,不是用钉子扎死她”。尸检证明林丹是因铁钉而死,这是在承认犯罪事实?作案手法都错了。
两场证人变真凶的审问,律师和证人的情绪都很激动,这样的证词可信度会不会打折扣?还有,犯人不需要陈述谋杀过程的吗?什么时间,在哪里,我策划与受害者见面并按计划用某种方法杀害了她,或者临时起意如何碰面内心有什么变化具体怎么做杀害了她。如果口供没有遗漏,与证据没有矛盾,罪名成立。这是我理解的刑事案件的审判流程。
后来女律师发现证据有问题,找到一个一模一样的犯罪现场,是林泰雇人造的,并找2个背影像林丹和林萌萌的演员演了一出戏拍了视频作为证据。这个地方后来林丹的辩护律师也找到了,立刻打电话申请重审,电影在这个电话后结束了。没有介绍司机做伪证受到什么处罚,基本电影的最后半小时都在煽情了。
里面有个情节,林萌萌的老师说我不相信她会做这样的事,她的父亲说我相信不是她做的,她的同学也认为她是无罪的,在法院门口摆横幅。用直觉来判定一个人的好坏是所有法律工作者及参与舆论的民众的大忌,会严重影响人对事实真相的'判断。主观臆测不能证明一个人无罪,只有客观证据才能证明。有时候我觉得靠煽情来引导舆论挺可怕的,因为人的情感是先于理性的,真相就看不见了。
在知道真相就是林萌萌过失杀人之后,我觉得认识她的人对她的偏袒简直就是讽刺。而她父亲对她的包庇把罪名从过失杀人变成了故意杀人,如果再审,是不是还要重新证明这是一个过失杀人案?
我以为我看的是一个悬疑剧,没想到是一个亲情伦理剧。电影里说,这是一个关于父爱和救赎的故事。父爱?救赎?
我以为公平在法律中是最重要的,换个角度想:比如我杀了人,但是我没有一个这样爱我又有钱的爹,所以我要被判刑;比如我被杀了,因为凶手有一个这样爱她又有钱的爹,所以可以免刑;比如我的孩子杀了人,但是因为我很穷没有能力顶罪,所以只能让我的孩子去坐牢。当我认为法律没有偏见的时候,我才会信任判决的结果,才能感觉到法律带给我安全感。
父爱不应该是以“养不教,父之过”为名来顶罪,父母的职责是教会孩子勇于承担责任。犯了错误、受到处罚、真心悔过,这是成长中的一道坎,在孩子越过这道坎时父母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并在惩罚结束后依然接纳孩子,才是救赎。我理解的救赎有几种:我伤害了别人,别人原谅了我;我伤害了别人,通过某种方式做出了补偿;我被人冤枉了,后来洗刷了冤屈。
我对这部电影,理解不了。
《全民目击》观后感2
《全民目击》是去年一部引起好评热议的国产电影。富豪林泰婚期将至,准新娘却惨死地下停车场,林泰的女儿林萌萌成为最大嫌疑人,林泰不惜重金聘请国内顶级律师周莉为独女辩护,而公诉方却是互生嫌隙多年的检察官童涛。随着法庭质证的深入,罪案真相却越来越扑朔迷离,意外迭起。公平正义、亲情友情错综交织,所有人都目击了整个罪案过程,但真相永远隐遁在迷雾之中。“人的一生,总有些东西比命还重要!”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他们在不同的立场上演绎着不同的角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精心布置的局中,几乎所有人都深深地陷入了迷雾之中,对于这起案件的真相摇摆不定。然而,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有一点是肯定的:这起案件肯定是一场关于金钱、权利与阴谋的游戏。因为,从一开始影片便代替观众对这起案件做出了道德判断。
作为身价过亿的富豪林泰,一出场那盛气凌人的气势,便使观众心中的道德天平发生了倾斜。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导致的观众仇富心理无疑使得观众在看待这起案件时带上了有色眼镜,掺杂了太多的情感色彩,无法抽离到事件之外做到客观冷静。殊不知这竟是一位爱女心切,甘愿想尽办法为女儿顶罪的父亲。剧中,林泰有一句话,“什么是真相?所有人相信的,就是真相。”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大众承认的,就是真相,众望所归的,就是真相。这也是当今社会风气之下的弊端,导演巧妙地利用观众的这一特点,让剧情蒙上了迷雾。
当检察官童涛从开始便锁定了林泰,发誓要将其投入监狱的时候,他已经被主观情感控制了。他的第一反应和神经触动源头都是林泰,所以在寻找证据的时候俨然会向林泰靠拢。童涛作为一名检察官,他拥有强烈的正义感,他有着追查到底的决心,依然拒绝林泰的贿赂,但是他却被林泰设下的局一步步诱导,我想说,作为公诉人,他是正义和法律的代表,他必须用智慧和信念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样才能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
周莉是一名杰出的律师,受人之托、终人之事是她的职业道德,当他的当事人故意捏造假证据诱导她时,她在法庭上根据证据的据理力争步步紧逼,不可谓不精彩。虽然她的推理结论是被误导的,但这并不是完全她的过错。作为一名律师,她是敬业的。
而剧中的林萌萌,恰恰才是真正的杀人凶手,她出于害怕,隐藏了真相,并且期望他的父亲帮她躲过罪责,她缺乏理智和担当,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太不成熟的人,当林泰的司机孙伟出来顶罪,她故作惊愕,但是当林泰亲自顶罪时她却一下子崩溃,我无法形容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但相信正义和良知会有评判,好在最终林萌萌浪子回头,终于承担起责任。
当今的人们,人人皆道追求真理真相和正义公平。很多时候,人们要求客观面对,然而真正支配“客观”的恰恰是“主观”。正像法律裁决,人人都希望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达到这三点,自然需要抛开主观因素,客观的去看待案件、证据、当事人。然而,法律的审判和辩护都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所以,当主观先行于客观,当感性先行于理性,当人情先行于法理,自然导致真相被掩埋。
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所有的事件似乎都被过度曝光。然而,如果人们被舆论所影响,被自己的惯常伦理道德所支配,那么,有些事情会丧失真正的评价,有些真相会永远被埋没。而我们所谓的透明,不过被一叶障目,始终无法看到真相。
这让我想到李某某的案件,道德与法律,亲情与公平,希望《全民目击》不要变成“现实主义”,希望现实能如电影中的结局,还事件一个真相,还法律一个公正。